炎症性肠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专家建议,缓解期也要坚持用药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靳婷
◎指导专家: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主任、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主席 胡品津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郅敏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布小玲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IBD)日。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我国IBD发病明显增多,且集中发生在中青年群体。
IBD为什么会令患者特别痛苦?怎样才能与“不死”的IBD和平相处?专家们给出了一些建议。
诊断
反复腹泻超6周应查肠镜
布小玲指出,虽然IBD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患者只要及时诊治,病情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完全可以像平常人一样生活。
排查IBD,一般结合肠镜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水样便超过6周,自觉吃完饭不舒服,就得抓紧做个肠镜。”对于克罗恩病,除肠镜以外,还需要加查小肠CT、病理,才能帮助明确诊断。对于部分病人,一次内镜和活检未必就能确诊,还须排除肠结核、淋巴瘤等可能性,密切观察。
一旦确诊IBD,患者就要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据统计,在自然病程下,50%-60%的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手术切肠,若早期及时诊断并接受治疗,控制病情,可以帮助患者避免手术。
值得警惕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8-10年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几率明显增高,因此每隔1-2年还需复查肠镜。
治疗
早用生物制剂降低手术率
IBD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反应停、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以及生物制剂。
“一般根据疾病是否为活动期,病情轻重、肠道病变范围、是否合并肠梗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郅敏表示。IBD的变化非常快,患者必须遵医嘱治疗。该病多呈“缓解-复发-缓解”的状态,但有些病人吃了一段时间药,以为好了,就自行停药,肠粘膜很快又出现损伤。“建议缓解期也要坚持用药,最好是硫唑嘌呤长期维持。”
近年来,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类克)在炎症性肠病的应用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进展。胡品津介绍,生物制剂对于控制IBD炎症、促进肠黏膜愈合、促进肛瘘瘘口的愈合有着显著的作用。“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建议早期使用生物制剂或是生物制剂联合免疫抑制剂,抑制炎症进展,降低手术率。”
此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选择在疾病缓解期怀孕的,生物制剂也是妊娠期的优选用药。
养护
积极补充营养改善体质
对于IBD患者,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一般来说,非常消瘦并已经发生了内瘘、肠狭窄并发症的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全肠营养,通过鼻饲管接受营养支持,待体质改善后再调整方案。
胡品津认为,多学科协作对病人的帮助更大,IBD患者尤其是小肠病变超过1米的,最好在营养师的指导下积极补充营养,首选短肽、整合蛋白等肠内营养物,吸收快,保证营养素的充分摄入。
IBD患者平常还应少吃带渣的东西,少食多餐;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直接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注意补钙;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喝酒,减少对肠的刺激。
细数IBD“四宗罪”
一罪:腹泻、消瘦。反复腹痛、腹泻,是IBD患者多见的表现,除此以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解粘液脓血便,克罗恩病还要严重些,患者常有肛瘘。由于小肠营养吸收受影响,患者多营养不良,消瘦,精神不济,青少年可因疾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明显比同龄人矮小很多。
二罪:肠穿孔、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是局限性的结肠段病变,克罗恩病则更“猖狂”,病变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回肠末端,可累及全消化道。患上克罗恩病,就仿佛跌进了”魔障”。随着病情的发展,克罗恩病腹泻、腹痛的症状加重,形成瘘管和腹块,炎性活动致肠管管腔狭窄乃至肠梗阻、穿孔、腹腔脓肿,患者只能紧急手术切肠。克罗恩病进展期还可导致关节炎、口腔溃疡、发热、虹膜炎等全身性病变。
三罪:变化快、诊断难。IBD找不到确切的病原,这是它与感染性肠炎最大的不同。由于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症状又缺乏特异性,患者确诊时间比较长。临床上,很多患者经常按肠功能紊乱、痢疾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检查才发现问题。
四罪:易反复,人财两伤。克罗恩病多发于18-35岁的青少年,此期正值人生黄金时间,很多患者因此遭受人生重创,经历身心双重煎熬。IBD还很“顽强”,几乎是“不死”的,大多数患者面临着复发的风险,经常是缓解一段时间又发作,反反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