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上气不接下气,喘促难安,每逢冬天,慢阻肺患者很“难过”。由于天气变冷,人体血管收缩,大气中的汽车尾气、灰尘,干燥、寒冷空气共同刺激呼吸道,许多慢阻肺患者都会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气管、支气管感染。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越差,发生急性加重的可能性也越大。
慢阻肺患者如何安然过冬?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正贤教授建议,在充分了解慢阻肺疾病常识的基础上,患者除了接受有效的治疗,也应配合做相关的康复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肺气肿不均,行微创肺减容
59岁的胡阿姨患有多年的慢阻肺,肺气肿已经十分严重,在医院的6分钟步行肺功能测试中,她一次最远只能走400米,心肺功能明显受累。CT检查显示其肺部通气障碍,上肺肺气肿扩张到下肺,急需做手术进行肺减容。
根据胡阿姨的情况,陈正贤教授为其进行了经支气管单向活瓣肺减容术(EBV),很快缓解了其呼吸困难的症状。因是内窥镜手术,避免了开胸做肺减容造成的巨大创伤,而且活瓣可永久放置,实现持续的辅助肺通气,也可反复取出或置入,对肺功能差、呼吸困难难以缓解的重症慢阻肺患者是优选的治疗方法。
陈正贤指出,国人的慢阻肺肺气肿普遍都是不均匀的,有1/3-1/2的患者上肺要比下肺严重得多。肺气肿最早是从上肺开始的,经过十多二十年的发展,病情重的肺叶逐步压迫到正常的肺叶,使肺功能损伤更快。
肺气肿分布不均的病患,可通过微创肺减容获得解救。
“肺减容在减容通气的同时,也将肺叶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有望将肺功能改善10%左右。”陈正贤说,EBV通过在支气管内放置单向活瓣,允许分泌物和气体从活瓣远端肺组织排出,但阻止气体进入活瓣远端肺组织,从而使肺胀气的部位逐渐萎陷,从而改善呼吸。然而,肺气肿程度均一、肺纤维化严重、肺大疱较多的病患并不适合微创肺减容。
要稳定病情,坚持吸入治疗
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急性加重期,多数患者会积极对待,但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实际上,慢阻肺患者即使进入病情稳定期,疾病仍在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早期慢阻肺肺功能不会太差,一旦发展到慢性支气管肺炎,进展就非常迅速,加上治疗不尽规范,一年的肺功能甚至可以下降20-30ml,通常在5年之内肺功能就会变得很差。”陈正贤表示,随着肺功能不断下降,病人消瘦、体质变弱,容易诱发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全身疾病。
因此,提倡慢阻肺要早期干预,包括吸入类β受体激动药、胆碱能药、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等所有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慢阻肺。据了解,吸入治疗是慢阻肺治疗的理想方案,对患者而言,坚持长期、持续的药物治疗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健康状况和运动耐量,更能有效降低急性加重发生频率,减轻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与此同时,患者还应密切监测肺功能,以便较好把握病情。如果仅是日常监测,患者只需定期在门诊做一个简易的呼气动作,就能反映肺功能的状况,如果短期内肺功能下降明显,则应积极干预。
重点防感染,开展康复训练
“慢阻肺患者最怕感染,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能引致肺炎,诱发气喘气促,使病情复发。”陈正贤说,慢阻肺患者在日常护养最关键是要防感染,避免支气管炎的发生。注意保暖,当天气变凉时减少出门;尽量呆在相对清洁的环境中,远离油烟、烟尘、密集人群,不去空气密闭的地方;同时积极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经做了微创肺减容的患者,一旦肺部感染还不得不取出活瓣,可能面临二次手术。因此,陈教授建议已做活瓣肺减容的患者在流感高发季提前接种流感疫苗,或者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陈正贤也建议,处于平稳期的慢阻肺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必要的康复训练,“锻炼心肺功能要求是耗氧运动,病人得戴着氧气做运动,比较辛苦,但只要坚持下来,这就是增强抵抗力直接有效的方法。”
据悉,慢阻肺肺康复的运动锻炼主要包括呼吸肌肉锻炼和上下肢肌肉锻炼。其中,呼吸肌训练方法主要有控制性深慢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阻力呼吸锻炼、呼吸体操等方法,简单易行;而举重、扔球、步行、爬楼梯、功率自行车等肢体运动项目也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患者还可同时在家做氧疗,帮助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