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39专访:汹涌而来的结直肠癌 需MDT模式科学应对
媒体报道
阅读:

在信息爆炸时代,“专业化”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方向,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单凭一个医生很难了解疾病的方方面面。结直肠癌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直肠癌是个复杂多变的疾病,至少需要外科、内科、放疗、影像等学科的配合,方能取得最佳疗效。在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上,无论肿瘤外科专家汪建平还是内科专家邓艳红,他们均认为,要走MDT这条路弥补医学“太专”带来的缺陷,从而获得最适合患者的诊治方案。


图为汪建平教授(左)和邓艳红副教授(右)接受采访

 

汹涌而来的结直肠癌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形势可用“严峻”来形容。2003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为25/10万;仅仅过了5年,发病率已上升到31/10万。

此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高峰在50岁左右,中位发病年龄比欧美提前约十年。发病年龄的大幅提前,导致我国青年患者比欧美更为多见,这些“顶梁柱”的患癌直接威胁着背后众多家庭的幸福。

 

MDT集结多科专家 科学应对结直肠癌

MDT(多学科协作)模式,是指临床多学科工作团队,针对某一疾病进行的临床讨论会,从而制定出治疗方案。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美国率先提出这个概念。近些年来,MDT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肿瘤疾病方面尤其受关注。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汪建平指出,结直肠癌的诊治不能单靠一个医生或一个学科能完成,最好把各个领域的医生集结起来,针对一个病人,把各自最擅长的部分发挥出来,才能保障病人得到最合适的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是最需要MDT诊疗模式的疾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指出,结直肠癌涉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化疗、放疗等多方面,MD诊疗模式是目前最贴合临床实际、最易实现的诊治方式。

其中,这种模式以往早已开展,一般称为“会诊”。不同的是,会诊达不到最佳的沟通,患者就诊过程也十分漫长,直接影响疾病的诊疗效果。搭建MDT平台,使得肿瘤外科、肿瘤内科、介入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护理团队、基础研究团队等多个学科医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来讨论,沟通更高效,诊疗方案也更清晰,“这比会诊还要更高层次,”邓艳红说道。

汪建平、邓艳红均呼吁,把MDT诊疗模式从住院提前到门诊阶段,让每一个结直肠癌的病人都经过MDT门诊才开展诊疗,以免初始治疗“走弯路”导致后期难挽救的局面,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