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马拉松今年四度开锣,有近8万人报名。随着“广马”抽签结果公布,朋友圈里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炫耀”自己被抽中,有人则“抱怨”自己连“微马”都没份。12月6日,3万人将在广州开跑。虽然每次“跑马”欢乐居多,但近些年各地马拉松比赛中的猝死新闻,依然偶有发生。最近的一次马拉松猝死新闻,就发生年初的香港。对此,“广马”组委会今年特别建议,参加比赛的选手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含心电图检查),并结合体检报告进行自我评估,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适应长跑运动。
马拉松猝死仍是小概率事件
猝死新闻常见诸报端,但运动医学博士生导师、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主任廖八根称,马拉松猝死,应该说运动猝死发生率极低,只是小概率事件。廖八根说,中国死亡率约70/万,其中猝死率平均约40/10万。猝死人群中33%发生在睡眠时,运动时只占据1%。
而单从马拉松来看,上世纪70-90年代,单次马拉松运动的猝死率约为1:50000。近10年,单次马拉松运动导致猝死的比率有所下降,总体看约为1:100000。这意味着,10万人跑马拉松,可能只有1人会出现猝死的情况。
体质好未必能跑好
导致猝死的疾病多具有隐蔽性
去年12月举行的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一名退役士兵的猝死也引起社会关注。在专家看来,并非体质好的人,跑马拉松就百分之百安全。据廖八根估计,剧烈运动诱发有潜在的心血管疾患的人猝死风险,比安静时高6-164倍以上。。
廖八根认为,运动猝死存在主因和诱因。不论青年人还是成年人,运动猝死直接死因98%皆是心源性猝死。小于35岁的运动员中的运动性猝死主要与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畸形有关,其次是非肥厚型心肌病、马凡氏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性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预激综合征、长Q T综合征等有关。而普通人群运动性猝死原因大多不明。但一般认为年轻人与运动员猝死原因相似,成年人多为冠心病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大部分具有隐蔽性,当毫无表现时,患者可能并不知道得病。廖八根说,诱因则包括跑步时的实际负荷、强度、天气、饮食、心理因素等。
猝死与年龄无直接关系
赛前有必要做例行体检
让人唏嘘的是,首届“广马”猝死的两人均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相关数据显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年龄,在30-50岁间,又以40- 50岁为高峰。廖八根说,运动猝死年龄分布广泛,低至11岁,高至75岁,中位数为46岁,猝死与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至于为何马拉松猝死新闻的主角多为年轻人,他认为,年纪大、有基础病的人一般会避免长跑这类剧烈运动,而看起来比较健康、但存在潜在疾病的年轻人则更容易因不知情而“中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教授建议,对于需要跑“全马”或“半马”的选手来说,赛前有必要进行例行体检,做心电图及运动负荷实验,咨询心脏内科医生。
跑马拉松之前,应当有近半年的训练过程,慢慢加大训练量,循序渐进,“如果以前连马拉松都没跑过,那还是容易出问题的。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赶时髦。”
提醒
1、不要盲目参赛
一定要认真参加报名体检,及时发现心血管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听从医嘱。长跑和马拉松都不是赶时髦,千万不要为了虚荣心、赶潮流参赛。马拉松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如果没有平时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在没有太多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参赛,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2、赛前三周内
不主张超长距离练习
赛前3周内都不主张超长距离练习,以免导致损伤且无法短时间内修复而错过正式比赛;保证充分的睡眠;上下肢、躯干等主要肌群的力量练习要在赛前4个月的时候逐步减少,赛前6-8周的样子,力量练习可以通过球操、普拉提或小负荷的方式完成;比赛周,建议停止力量练习;赛前必要的情况下,选手可以去熟悉一下比赛线路和重点路段的场地条件。
3、赛中要量力而行
记得热身,这关系到心肺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和心理状态;不要穿新鞋;补充一些热量,前一晚不要吃太晚;了解比赛时援助站、厕所等的位置。在每一个可以喝水的地方喝水,不要等到太渴的时候才喝;跑步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以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抢速度,运动中注意调节呼吸;比赛时多注意脉搏或心率,若异常变快或者迅速下降,一定要放慢速度。若出现胸闷、心悸、头脑发晕、出冷汗、虚汗时,应停止跑步,不要硬撑。
4、赛后不要马上停步
比赛结束后应小步慢跑逐步停止,不要突然停止,然后进行全身放松活动,消除疲劳。
链接
哪些人群
不适宜“跑马”?
有基础疾病的人,如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等。
有急性疾病的人,比如感冒。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
幼童和年纪过大的人。
过于肥胖的人。
采写:南都记者 阳广霞 实习生 邓锐 通讯员 武学军 简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