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新型肺减容术 让七旬“老慢肺”重获新生
媒体报道
阅读: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国庆长假后冷空气南下,广东的气温大降,寒露时节着实让人感受到冷。而气温的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一大考验,容易旧疾复发。2007年的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的总体患病率高达8.2%,男性为12.4%,女性为5.1%,目前该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后的人类第三杀手,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此病。

对于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过去只有外科开胸肺减容,但这类患者往往年龄偏大,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因此外科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远期疗效有待评估。临床上,绝大多数中重度慢阻肺患者是无法耐受外科肺减容手术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在不断探索新的、创伤小的肺减容方法。记者日前获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陈正贤教授团队采用的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莫文艺 摄 老年人是慢阻肺高发人群。

案例:七旬老人患慢阻肺而日渐衰竭

张伯,今年72岁,是一位患有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40多年的重度吸烟史。记者从其病历介绍得知,张伯跟很多老烟民一样患有多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伴有自发性气胸5次,多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由于老人长年喘憋、呼吸困难,反复肺部感染,近20年基本上与医院为伴,长期住院治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就在日前,张伯因再次发生呼吸困难,检查时发现左肺破裂,大面积气胸,在某医院急救缓解了症状后转入中山六院呼吸内科。

“进一步检查发现,张伯存在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为严重的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是正常人的三倍以上,属于极其严重的肺气肿。”国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山六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据预测,至2020年,慢阻肺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我国对7个地区20245名成年人进行调查,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

而慢阻肺的特点是进行性肺功能丧失,且肺功能损害不可逆,出现明显症状时大多数患者肺功能已受损,几年的时间就可以造成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致死。

 

治疗:介入新技术帮他改善肺功能

通过对肺部CT检查、肺脏的通气和灌注扫描进行分区分析发现,张伯的肺气肿分布严重不均,以右肺下叶肺气肿最为严重,并合并肺大疱,占据了胸腔的大部,几乎没有功能。

专家会诊讨论后一致认为张伯气道阻塞严重,为极重度慢阻肺,且伴有Ⅱ型呼吸衰竭,过去常规进行的全身麻醉和胸外科肺减容手术的风险极大,手术死亡率较高。经与家属沟通,陈正贤教授最后决定对其进行创伤较小的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手术中,陈正贤成功为张伯的右下肺叶置入了两个EBV单向减容活瓣。术后第二天张伯就可下床走动了,经过术后六天的呼吸锻炼,病情大为缓解,张伯笑称自己由一个生活难以自理、整天与病床为伴的“残疾人”变成了行走自如的“健康人”。 据介绍,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 BLVR),是一种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新技术,放置在支气管内的活瓣,允许分泌物和气体从活瓣远端肺组织排出,但阻止气体进入活瓣远端肺组织,从而使靶肺组织逐渐萎陷、不张,达到减容的目的。相对于外科肺减容手术,该项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

 

提醒:

适用于中重度慢阻肺患者

目前临床试验和大量的病例治疗表明,BLVR治疗非均质性肺气肿获得明显疗效。但该项技术被用于巨大肺大疱、难治性复发性气胸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还在探索过程中。

陈正贤表示,2002年至今,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的应用已有十余年历史。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在全球已治疗了近5000例患者。2010年,这个技术被正式引进中国。近两年,陈正贤带领团队开始应用该项技术开展治疗,已经完成多例重症肺气肿、巨大肺大疱患者的单向活瓣治疗。

术后观察患者发现,病变的肺叶体积减小,有功能的肺叶体积增加,改善了双侧肺通气,活动耐力得到改善。而且至今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疗效和安全性都较为可靠。他提醒,“中重度慢阻肺、非均质性的肺气肿、没有急性重症肺部感染、能够耐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才可以使用这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