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涛/绘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 通讯员 简文杨
专访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 霍勇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介入科 张波主任
心脏支架是热门且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之一。有趣的是,支架既顶着高科技、急救神器的光环,在冠心病抢救治疗中功不可没,但同时又因为其副作用和高利润背负着骂名。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曾针对迷信支架的医疗现象坦言,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暴利达9倍!很多心脏支架是不必要的,有些更是饮鸩止渴。
然而,也有权威专家站出来高呼,不应以支架的个数去衡量一个手术是否合适,使用情况要根据病情因人而宜。任何一个国家的指南,都没有对介入治疗的支架数进行限制。
那么,到底要不要装支架?该装几个支架?要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在医学界,这些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
冠心病急救,支架介入功不可没
支架,是介入手术(PCI)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体内管腔的作用,主要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支架手术时,医生先将极细的导管通过血管伸到动脉狭窄的部位;再用扩张球囊将狭窄部位撑开;最后,将动脉支架撑在已被扩张的动脉狭窄处,退出所有的导管后,动脉支架就留在了已经被扩张的动脉狭窄处。
支架的疯狂,首先跟心血管病的爆发有关。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
众所周知,冠心病是中国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它是由胆固醇或其他脂质在冠状动脉血管内壁发生沉积,形成斑块后脱落,而造成血管变窄或发生阻塞所引起的疾病。如果血管完全阻塞,氧气无法进入心脏,患者将因心脏缺氧而心脏病发作,或心肌梗死或心脏组织受损。而介入治疗可更快、更有效地使梗死的动脉早期、持续、充分地开放,对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非常重要。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与药物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并列成为冠心病三大主要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支架手术和外科搭桥手术相比,创伤比较小、快,容易被病人接受,且技术难度不像搭桥难度那么大,所以开展得比较普遍。“20年前急性心梗的死亡率超过20%,现在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已经降到5%以下,其中介入治疗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如此,支架还被广泛应用于胆道、食道、肠道等部位因恶性肿瘤出现闭塞的疏通治疗。
植入后6-8个月,
可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但是很快,介入医生们也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支架的植入是在血管之内放入了永久性的金属支撑物,也可能产生支架血栓、慢性炎症、金属支架断裂等潜在风险。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支架在植入术后6-8个月时,可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也就是说支架内可以出现再堵塞。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介入科张波主任告诉新快报记者,如患者适合进行支架植入手术,医生将决定是否使用裸金属支架或药物支架。裸金属支架的作用仅在于保持血管开放;而药物支架还能缓慢释放,有助于预防血管在手术后发生再狭窄或再次阻塞。在最初的金属支架年代,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0%-30%;药物支架时代,再狭窄发生率可下降到9%左右,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一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医生会根据情况对相应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有时需要在支架内再植入支架。”张波表示。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无论是对于接受了PCI的患者还是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心梗复发的危险性都很高,是普通人群的5-7倍。因为在急性期过后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中,斑块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支架和搭桥手术仅解决局部问题,在血管的其他部位仍然可能出现新的病变,需要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来稳定斑块、延缓进展、预防复发。”霍勇表示。
或许正因为如此的短期效益,让支架的使用招来一些非议。“未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关注如何规范化使用冠脉介入技术,对每一个病例进行客观的判断确保患者的获益最大化。我们倡导介入治疗要‘又好、又快’,但是一定要把‘好’放在前面。”霍勇说。
相关数据
据中国医疗外科植入专业委员会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网上直报系统提供的数据,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2万例;2011年,这个数据激增至40.8万例,增长了20倍;到了2013年,冠脉介入手术达4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也就是平均每个病人使用1.52个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