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6日电 12月4日,在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医院协会共同举办的“医务志愿服务进千所医院万家社区暨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召开。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刘谦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等领导出席并发表讲话,并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医务志愿服务。
志愿者走进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医务志愿者服务模式推广到社区,在医院接受专项培训的医务志愿者,将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加强社区慢病防治、开展社区妇幼和老年保健,向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人人参与志愿 爱心从这里开始
四川省凉山州大山深处走出的志愿者
自幼父母双亡彝族孤残少年的马秀才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随着病情加重无法行走被迫辍学。200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支援西部医疗队发现了他并带回北京救治,从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经过复杂的手术治疗,马秀才挺起扭曲17年的脊梁,重新回到家乡走进教室。2010年马秀才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回到人民医院,回到他生命的转折点,还个许下已久的心愿。
2010年7月,马秀才经过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工作部的面试和培训,正式成为了北大人民医院的一名志愿者参与到医院志愿服务中。“人民医院和社会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太多了,我想为大家做些什么,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退休生活中1/3的时间都给了志愿服务
年近花甲的杨援朝老师,是北京市华联空调制冷设备公司退休干部。去年12月5日杨老师注册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志愿者,选择志愿服务作为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她不再年轻的身影总会出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杨老师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病,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风雨无阻来医院进行志愿服务,一站就是大半天。包括她56岁的生日都是在志愿服务岗位上度过的,杨老师说:“这样的生日才最有意义。”成为志愿者一年的时间里,144次服务512小时服务时间,是她画出的爱心轨迹。
部长成为志愿者,奉献爱心在医院
和杨援朝同一天注册成为志愿者的还有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2009年12月4日的北京异常寒冷,张茅书记同人民医院的医务志愿者一起穿上绿马甲来到骨肿瘤科病房,推着病床送一名12岁的患儿去门诊楼进行放射检查。张茅书记亲自为孩子带上志愿者制作的帽巾,俯下身关切的问孩子:“你冷不冷啊?”孩子说不冷。张茅书记对身边的志愿者说:“我们走快些,别冻着孩子。”服务结束后,张茅书记尤兴未尽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这做志愿服务,我今天的服务时间是1小时44分。衣服和胸牌就留给我吧,我以后还要再来服务。”
从普通的彝族青年到共和国部长级领导,无论年龄、身份,无论职业、学历,他们用最贴心的语言,最平凡的行动传递着爱的温暖,诠释着志愿精神。至今已经有1151人经过严格筛选和规范培训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注册成为医务志愿者。至今服务5707人次,服务时间累计12257小时15分。当志愿者走进医院,当医疗服务携手志愿精神,又一朵和谐奇葩绚丽绽放。
志愿服务进医院 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
现代医疗活动是一个融生物医学与社会人文因素的实践,要解决医疗领域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满足患者多层次服务需求,仅仅依靠医务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达国家,医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进入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整套服务体系。医院志愿服务通过为患者提供公益服务,为维护接诊秩序,密切医患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医院的公益性,推动了文明医院、和谐医院的建设。
在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的任务分工方案》、卫生部文明委《卫生部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任务的分工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为了推动志愿服务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卫生部医政司2009年3月决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志愿服务试点工作。
2009年卫生部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活动,以医院为平台,开展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
一年来医务志愿服务工作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医疗卫生系统与社会各界携手,深入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
南京鼓楼医院、先后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社会人员志愿者三支队伍,逐步建立结对接力机制,为老人、为住院患者、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健康专业服务。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了为病人读书读报、帮患儿辅导落下功课、引导病人看病就医、艺术舒缓服务、注射室陪伴、住院部陪伴、大厅引导、患儿陪伴及补课等服务,目前已拥有约170名成员。2010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全面启动该项工作,志愿者服务渗透至医院非医疗服务领域,包括咨询引导服务、便民服务、指导协助服务、陪伴服务、宣教服务、文娱服务、就餐服务、第三方调查服务、特长服务及文秘工作等十项基本内容等。此外,新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院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医院志愿服务工作。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医院志愿服务正逐步成为为患者提供整体性照顾、良好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
医务志愿者深入社区,健康送到老百姓的“心窝儿”里
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促进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随着科学、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卫生保健、身心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的公共管理、服务,分担社区责任,共同分享社区发展成果的行为和过程,是新时期形成新社会风尚的客观要求。以往的
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国家确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以往的社区志愿者来自于社区离退休人员以及热心于志愿事业的各界人士。在医院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志愿者的加入,尤其是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常态化社区服务,将扩大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唤起民众参与健康有益的健康促进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发展健康技能,增进健康素质,共同营造健康促进的支持环境。
医务志愿者在社区将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以弱势人群为重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积极开展社区健康促进。通过家庭探访、讲座宣教、健康咨询等方式,向居民普及自我保健常识,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参与慢病防治规范化健康管理,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就医,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社区妇幼和老年保健,提供方便、科学的健康呵护。
通过医务志愿者的服务,维护广大居民健康,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医务志愿服务进千所医院万家社区”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领域,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伦理全方位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的医疗服务氛围;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实际效果,树立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充分运用和发掘社会资源,为社会人士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弘扬扶危济困的高尚情操,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