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华社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高翔&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郅敏
文/羊城晚报记者 胡菁 通讯员 简文杨
春节的快乐还没有过去,不少人的肠胃已经受不了啦:过节吃多了,胃胀、胃痛、没胃口、胃不舒服……很多人都会自己去药店买胃药吃。消化内科医生提醒,胃药有的帮助消化,有的促进肠动力,有的抑制胃酸,各司其职,各有妙用,在不确定病因的情况下,不建议自行购药,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方为正道。若使用不恰当,不但不能令病情好转,甚至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1、消化酶制剂
王伯近日来几乎天天和亲朋聚餐,出现饭后腹胀、睡眠不香,偶尔还腹泻等问题。经检查,医生告诉王伯,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下降,出现化学性消化不良。化学性消化不良主要是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主要是胰酶)的量减少所致,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很常见。针对王伯的病情,医生给予消化酶制剂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介绍,消化酶制剂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其实,它就是一种补充人体消化酶的药,属于助消化药,特别对于化学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使用消化酶制剂进行“补酶”效果不错。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多种选择,每种药物里都含有不同比例的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酶减少引起的消化不良,或因疾病、手术引起的胰腺外分泌不足。服用消化酶一般在餐后半小时服用为佳,不可嚼碎服用。
2、抑制胃酸药物
小唐春节期间饮食不规律,还经常吃火锅和冰冻啤酒,结果胃痛不已,不得不去了医院。医生考虑他是胃溃疡,给他开了抑制胃酸药物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小唐突发奇想:那么大的药片得多长时间才能吸收掉啊,把它嚼碎了再吞下去是不是起效更快啊?结果吃了几天胃痛却没有好转。
高翔主任解释,埃索美拉唑属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这类药物的名字都有个“拉唑”的小尾巴,如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这些药物适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一般是一天用药1-2次,餐前服用为主。大部分这类药物都是吞服,不可嚼碎,一旦嚼碎,就破坏了药物的结构,根本无法发挥应有效果。同时,服用此类药物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
3、促胃肠动力药
大明过年期间呼朋唤友,东聚一餐西撮一顿的,这两天一吃完饭就出现明显的嗳气和饱胀,他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肠胃不够“给力”了,跑去药店买购吗丁啉服用,症状是缓解了,却出现头痛,这真让他“头痛”不已。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指出,促胃肠动力药是指增强胃肠蠕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传输型便秘等,可缓解嗳气、腹胀等症状。然而,促胃肠动力药有一定的副反应,最常见的多潘立酮(吗丁啉)可能会导致口干、头痛、皮疹等,少数患者会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乳房会出现溢液现象,一般停药之后就会消失。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务必按医嘱。动力药需要饭前吃,给胃肠提供足够的动力,它们工作起来才更有效率。
4、胃肠黏膜保护药
波哥是某公司老板,平日就应酬多多,春节期间更是各式菜肴、红酒白酒每餐必备。他的肠胃终于垮了——饿的时候胃痛,吃饱了又胃胀,还嗳气、反酸水。他自己买了胃药来吃,但并不见好转。医生检查后确诊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充血糜烂,建议他服用碳酸铝镁等胃肠黏膜保护药。
胃肠黏膜非常娇嫩,酒精和酸、辣、粗糙多渣的食物都会刺激它、磨损它,久而久之胃就会有胃炎、胃溃疡或肠炎、肠道溃疡,不加照顾的话,细菌就会乘虚而入,从破损的黏膜“爬”进去致病。郅敏表示,这时应用胃肠黏膜保护药,可以粘在损伤的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能有效地减轻腹痛,加快黏膜修复。
胃肠黏膜保护药往往需要和制酸药,就是前面介绍的各种“拉唑”一起使用效果才明显,这类药往往要饭前吃,赶在食物之前形成保护膜才能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