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肛门肠病医院)副院长 任东林
文/记者 陈辉 余燕红 通讯员 简文扬
便秘与焦虑,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息息相关。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肛门肠病医院)副院长任东林,他讲述了这样的观点,精神状态会影响肠功能,人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更易出现便秘问题,而便秘的加重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困扰,形成恶性循环。看来要医“肠病”,先医“心病”。
典型个案
案例一:出差一周便秘七天
陈女士便秘多年,每天“排便”成了她的人生大事。如果哪天一早顺利将这一老大难顺利解决,甚至会兴奋得给家人报喜,心情愉快舒畅一整天;如果哪天迟迟没有出恭,她会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心里疙疙瘩瘩一天。
她留意观察自己便秘规律,发现自己的并不属于大便干结型的便秘,就是会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不排便,特别是工作忙碌,或者是换了新环境时,有一次她到外地出差了一周,竟然7天没有排便!如果生活很规律,特别是休假在家,她的排便就很规律。难道要因为便秘而辞职吗?这并不是没有先例,香港有一50岁人士长期便秘,为了成功排便,决定辞工,日日在家中厕所“办大事”。
陈女士也买了广告中大肆推荐的针对便秘的保健品,喝了以后是很有效果,但不喝就又恢复成老样子,时间一长对这种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她去医院就医,医生听了她的描述,建议她不忙吃药,先调整心态,解决了焦虑问题再说。
案例二:肠镜做后再不便秘
严女士也被长期便秘困扰,试了许多方法效果甚微,便秘的问题越是无法解决,她越是疑神疑鬼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是结肠癌?还是直肠癌,她经常翻着医学书,给自己对号入座。
终于一狠心,她去做了次肠镜,结果一点问题也没有。“当时那种身轻如燕的感觉,我这辈子都没体会过”,她向记者描述,这种感觉也不知道是吃了泻药的效果,还是知道了检查结果后的心理作用。反正自此,严女士的便秘就彻底好了,即使是在工作压力极大,熬几个通宵的情况下,她仍能很规律地排便。她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我肯定能排便成功”。
原因
焦虑会降低肠道动力
任东林副院长点评这两位女士的便秘,都是与自身过于焦虑有关,其实许多便秘患者都是这种情况。他们本身可能就属于气质较敏感、易焦虑,对自己的健康过于关注的人群,一旦出现便秘问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困扰,他们就会更加关注,这些人还易钻牛角尖,胡乱猜疑便秘的成因,并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更大紧张、焦虑,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加重了便秘。
焦虑为何会引起,或加重便秘?任东林解释,人的精神状态紧张,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在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肯定是优先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脑部、心脏、基础代谢,而胃肠就成为最后被考虑的部位。肠道供血不充分,没有足够多的养分供应,“动力”不足,肯定会消极怠工,蠕动缓慢,自然就形成便秘了。
专家建议
排便训练课重拾信心
对于这部分便秘者的治疗,不需要药物,在调整心态的同时,从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进行调节。比如可以多进食一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麦片、冬菇、番薯、玉米等,可以增大食物的残渣量,易于产生排便反射;多运动,用外力推动肠道蠕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了便意千万不要忍,有时便意转瞬即逝,可能一天内都不会再有便意了;排便时用手按压腹部,增大腹压,促进排便。
任东林推荐,对于长期便秘,已经出现功能紊乱的人群,不妨接受“排便训练”,重拾信心。
排便训练是怎么回事呢?任东林解释,排便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功能,但由于一些都市人长期不良的排便习惯,却导致这种功能的减退和丧失。比如,有人喜欢如厕时看书读报,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这样长此以往会导致排便肌肉精细控制能力下降,拼命用力,该收缩的肌肉却紧张不起来,当然就无法顺利排便,形成长期便秘。
排便训练就是利用“生物反馈原理”,把一支像“圆珠笔”粗细的压力传感器插入患者肛门,然后他就模拟排便时那样收缩、放松肛门,这时电脑显示器就可显示出他的括约肌肌电图。为了增加训练的亲和力和趣味性,肌力控制训练多用小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说猴子接香蕉的游戏。当香蕉向下落时,患者要想控制小猴子向左走,就必须控制肛门,收缩括约肌,如果想让猴子向右走,就必须控制肛门,放松括约肌。小猴子接到的香蕉越多,分数越高,就说明肌力控制得越好。这样比在家做简单的“提肛”运动,更直观,并可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