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春华教授
记录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我是一名在部队锤炼了22年的老兵,我是一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是一位有着36年工龄的老医生。我驻守过法卡山边防前线,参加过5.12抗震救灾,支援过江苏昆山爆炸的抢救工作,与医疗队进藏援助。现在,我到了武汉。
与2003年的SARS相比,今年的形势同样严峻,有人问:“你都年过五旬了,逞什么强?你不怕死吗?”
谁不怕死?我曾经是个兵,是老党员,更是医生。不忘学医初心、牢记医生使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这不是光喊口号就行的,要用行动证明。
一听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紧急通知,要求医院组建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医疗队,我毫不犹疑地先报名,回家后再说服家人。
1月28号出发,深夜抵达。我们是广东派出的第二批医疗队,正式接管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
到达武汉头两天,领取各种物资,学习疫情知识。1月31日上午9-12点,我们几个医疗小组协调人员讨论医疗分组、医生分床及一二线医生值班和职责分工等问题。我们既要圆满完成任务,又要保障队友的充分休息,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下午4点,开党总支成立和支委分工会,我担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赴湖北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重症救治组组长。
晚上7点,我们医生一组4人,护士8人,提前50分钟到达医院,先穿好防护隔离服。两个一线医生和护士全部进入病房交接班。
我和陈雷向当地同行了解情况,学习各种收治、出院死亡、上报流程等。
好家伙,刘玄林医生一开口,“火力”就很猛。不怪他,他今天全天都在病房,只吃了一顿饭,一遍遍重复带教、查漏补缺的工作,有时还遇到个别不客气的队友,难免有火气。
“你们是想先学流程的吧?”见我们态度谦虚,他放缓语气,伸出拇指说“这就对了!”他花了近一小时耐心地教会了陈雷,给我们当班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白天全天没收治新病人,只为一些病人开了出院证明。我们刚进去病房时一下来了4个新收病人,1个危重抢救。有备无患,我们忙而不乱,顺利完成任务。
深夜,一个病人白天办了出院,没有拿到出院手续,主治医生忙得来不及告知她。她担心院内交叉感染,不时到护士站询问出院的问题,我耐心解释说“明天上午就出院”,并当着她的面,交代医生交班时把此事办妥。她这才放下心来,回病房去睡觉。
我们还处理了几个病情变化的病人。4个小时,一刻也没停过。“主任您年龄大了,就坐一会吧。”黄护长担心我这个“老兵”吃不消。
忙起来怎么会觉得累!下班后脱下防护服,感觉左耳朵和面部很痛,原来是被N95口罩和绳子压的,面部和耳朵几道深深的压痕,我跟同事们一样,戴上了这个特殊的“工作勋章”。
韦民主任来接下一班,我们做了一个交班,详细介绍了注意事项,特别是流程问题。
其实,护士们更辛苦,比我们晚一个小时下楼。接到了他们,我才放心了,我的队伍可以完整带回酒店休息了。此时已是次日 凌晨两点半。
不知道什么原因,寒冷夜里,冰凉的消毒液喷洒在脸上也不觉得冷。
ICU“老兵”再出发,我有信心和同事们一起打赢这场硬仗。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