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治疗鼾症有新方法了!日前,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该院睡眠中心张湘民教授团队完成了一例特殊的鼾症微创手术——舌背弹性牵拉术,目前反应良好。与以往手术不同的是,张湘民在术中兼任手术医生和病人两个角色,自己给自己执刀,亲身体验了手术的疗效。
研究靶点
舌松后坠,阻塞气道
鼾症的学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表现为患者入睡时鼾声响亮,并反复地被憋醒。随着该病缓慢发展,患者可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风险随之增高,甚至发生睡眠猝死。统计资料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中老年肥胖者中的患病率高达50%.
另一方面,患者由于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疲乏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特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世界多国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
张湘民教授对鼾症有切身之感。他年轻时睡觉并不打鼾,然而随着年龄增大,他逐渐出现睡眠打鼾现象,且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睡眠憋气、晨起口干、头痛、日间犯困等现象。2003年,张湘民的母亲去世,他认为母亲的猝死与鼾症脱不了关系,这直接促使他开始探求安全有效的鼾症治疗方法。
张湘民介绍,鼾症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两种。其中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也就是佩戴呼吸机,是目前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但由于其不舒适也不方便,患者长期使用的依从性不足50%.
根据治疗靶点的不同,现行治疗该症的手术方法有多种,但仍存在许多缺陷:疗效较好的手术创伤大,创伤小的手术则疗效差。例如针对软腭肥大的悬雍垂颚咽成型术,对适应症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扁桃体特别肥大的患者才能做;而近年来运用的舌根射频消融手术,由于每次消融的量有限,需要分好几次进行……
张湘民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鼾症主要是在患者睡眠时,维持咽部气道开放的肌肉松弛,导致气道塌陷狭窄阻塞,出现打鼾和呼吸暂停,从而引发间歇低氧血症及睡眠结构紊乱,而阻塞气道的“罪魁”,更多要责之于舌头,睡眠时肌肉松弛,舌头失重下坠,恰好堵在了喉间。他自行操作的舌背弹性牵拉术,正是针对睡眠时“舌松弛后坠”这一点来进行的。
治疗方法
建立隧道,牵拉舌背
7月25日,张湘民决定为自己实施手术,亲身检验这项治疗鼾症的新型微创手术。手术主要在舌背上进行,他先于舌背行粘膜下注射局部麻醉,在麻醉医师和助手的协助下,他通过自己发明的3D显微摄像系统和高清电视,在距舌中线两侧用射频消融针作贯穿舌粘膜下的隧道,再取医用硅胶隧道管固定。手术耗时40分钟,取得成功。
“这个原理类似于打耳洞,建立舌下隧道后,为了形成固定的洞,前期要持续戴着钛针。”张湘民表示,在隧道形成后,每晚入睡前用特制的牵引带(高弹性医用硅胶)穿过隧道,挂在预制的双侧牙扣或牙套上,牵拉固定舌头,便可有效避免入睡时舌松弛后坠阻塞咽部气道。早上起床时,患者再取出牵拉器,舌背上的隧道并不影响正常的说话和饮食。
术后两周,张湘民在夜晚睡觉时用仪器监测对比,牵拉与不牵拉睡眠时鼾声有明显的改变,牵拉时仅40分贝,鼾声指数为0-1分,最低血氧饱和度基本接近正常;不牵拉时则达到70分贝,鼾声指数高达6-7分,睡眠呼吸暂停和最低血氧饱和度接近重度。做了舌背牵拉后,在至今2个月的观察时间里,疗效显著。
“现在的我既是医生又是病人,为探索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为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张湘民说,自己给自己动手术,不是在冒险,也不是在作秀,而是为了造福更多患者。
据了解,舌背弹性牵拉术的相关手术器械和耗材已依法经过检测和伦理审批,在国外已取得欧盟的CE认证,但在国内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六院以及佛山第一人民医院为首批临床试用单位。张湘民发现,对舌头的牵拉力度越大,效果越好,但达到一定程度时舌头会出现不适和疼痛感。如何调试改进,达到最好疗效又不致出现不适感,是团队正在进行观察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新技术开展临床试验所需,研究团队正在招募合适的中轻度鼾症志愿者,患者将得到该项技术的免费治疗和多导睡眠监测的免费检查随诊服务,目前已完成3例手术。张湘民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加入这项临床试验,争取早日将这项新技术推向社会,真正造福鼾症患者。

张湘民教授戴着3D眼镜,在高清设备的引导下为自己做手术。